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和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大力加强我校本科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我校教学工作实际情况,现就我校今后一个时期进一步加强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 牢固确立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切实保障教学质量的提高
1、确立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牢固确立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牢固确立本科教学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把全面加强本科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放到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坚持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不动摇,教学基本建设的优先地位不动摇,教学质量的首要地位不动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好质量、结构、效益和规模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以及其他工作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其他层次教育的关系,确保本科教育的中心地位。
2、建立教学质量管理责任制。学校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教职工要牢固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观点,落实教学质量管理责任制。校长是学校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统筹学校的各项工作,亲自抓教学质量,对整个学校教学质量负责。学校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教学工作,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专题会议,制定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具体方案和措施。各教学单位主要领导作为单位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负责。教师个人对所承担的本科教学工作及教学质量负直接责任。
3、完善教学工作委员会制度。教学工作委员会要随机构急人员的变动及时进行调整,同时进一步完善教学工作委员会制度,切实发挥教学工作委员会对学校教学工作思路、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建设、教学质量监督检查等重大问题的建议、决策作用。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由具有较高政治思想素质、热心教学改革并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家和学者组成。
4、加强对本科教学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教学工作会议制度,学校每年召开一次全校性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总结和部署本科教学工作,提出改进本科教学工作的新举措;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提出方案,部署工作。各教学单位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教学专题会。坚持听课制度,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每学期至少听课5次,学院领导班子成员每学期至少听课10次,教研室要建立起经常性听课制度,及时了解、研究、解决教学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
5、增强全校为教学服务的意识。增强本科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意识,切实改进部门工作作风,自觉为教学工作服务。维护本科教学正常秩序,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人师表,恪尽职守,为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做出贡献。
二、进一步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
6、继续加大教学投入,保证教学经费的持续稳定增长。在经费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学校要统筹规划、调整经费支出结构和比例,优先考虑教学需要,确保本专科业务费、教学仪器设备维修费、教学差旅费、体育设备维持费四项经费不低于当年学费收入的30%,同时保持教学经费逐年持续增长。
7、继续设立教学专项经费,确保经费专款专用。在确保基本教学经费的前提下,学校设立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奖励、英语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教学专项经费,专款专用。继续加大实践教学特别是实验实习经费,切实保证实践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8、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学校要争取专项拨款、银行贷款和学校自筹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图书馆、教学楼等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办学基本条件。增加教学实验设备投入,满足实验教学需要,适时建立测试中心和工程训练中心,继续加大教学图书资料的经费投入,教学图书资料的建设要在保障学校图书馆需要的基础上,逐步建设二级学院资料室,加快数字图书馆建设。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科专业课程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9、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继续探索“大类招生、分段教学、分流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加强通识教育与强调应用性相结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基础厚、专业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要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继续拓宽专业口径,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加强专业改造和专业结构调整。继续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继续完善学生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课程、自主修课时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倡导和推进本科生导师制,努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10、进一步明确主干学科,加强特色、优势专业建设。制定和完善学科建设规划,进一步明确特色、优势学科专业方向,按照“培育优势学科、打造特色专业”的要求,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加强新专业建设和管理,专业建设由数量扩张向专业内涵发展,形成优势和特色。改革和改造传统学科专业,整合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真正体现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以已经取得两个省级重点学科(企业管理、水文学与水资源)和两个省级重点发展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为契机,建设一批校级强势学科专业和专业群,并以此为依托,带动其他学科和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11、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创建更多精品课程。制定课程建设规划,明确二级学院、教研室和任课教师的职责,强化责任意识,增强课程建设的积极性。继续开展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建设,按照精品课标准,推动校级精品课的改革与建设,完善已有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建成更多省级精品课,冲击国家级精品课。争取用5年左右的时间,建成50门以上校级精品课、20门左右省级精品课和2门国家级精品课。制定精品课建设奖励办法,鼓励教师参加精品课程建设,把国家、省、校级精品课程视为同级教学成果奖予以奖励,并把精品课程建设作为考核教师业绩的重要内容。加强精品课程网络建设,学校和各学院都要建立精品课程网站,以推进优质课程资源共享。改革教学手段,广泛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多媒体教学效果,推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开展,稳定使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比例,提高课件质量和水平。
12、加强教材建设与管理,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健全教材建设与管理办法,完善教材评审、评价和选用制度,严把教材质量关,从源头杜绝质量低劣的教材进入课堂,严防教材编写的低水平重复。校院两级要加强对教材建设的组织和引导,坚持教材择优选用的原则,鼓励选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国家规划教材、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省部级以上获奖的优秀教材和国外反映学科前沿的原版教材。鼓励教师编写高水平、有特色的专业教材,实行教材规划与编写出版专家评审制度,确保自编教材的质量。
13、继续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全面落实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新建高水平语音室的作用,真正建立立体化、活动型、师生互动式多媒体英语教学系统和以学生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个性自主学习体系。调整和完善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由讲授语言知识转变为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交流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坚持英语教学四年不断线,在两年四级外语基础教学完成后,继续开设五级、六级,在专业教育、毕业设计等各环节全面加强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训练。
14、大力推进双语教学,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努力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教学质量。经过5年的努力,争取使适宜双语教学的专业必修课双语教学课程的比例达到5%以上。加快制定双语教学的管理办法和激励机制,尝试选聘外教进行本科教学,推动双语教学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15、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进一步推动教考分离。加强考试环节的规范化管理,推行试题库或试卷库制度,规范“教考分离”,对暂时没有试题库或试卷库的,由教研室组织统一命题。进一步严肃考风考纪,今后对违纪行为当天发现当天处理。严格阅卷环节,统一标准、统一流水阅卷,避免任课教师的主观影响。完善成绩分析制度,每门课程考试结束后都要进行试卷及成绩分析,并按要求填写“成绩分析单”。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完善教师教学考核机制
16、继续加快培养与引进高层次人才,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超常规的努力,采取超常规的举措来抓人才,通过自己培养、人才引进与淘汰机制,不断优化师资队伍学缘、学历、年龄和职称结构,努力建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保证本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到2007年,学校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专任教师达到70%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10%以上。
17、加强师风师德建设,建立良好教风。全面落实教师职业规范,大力宣传和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鼓励教师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为人师表,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教师要以教学和培养人才为中心,把培养学生“既成人又成才”作为自己的基本职责,做好本职工作,不断提高思想、学术和业务水平,增强教学的科学性和多样性,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大的自我发展、自我创造的空间。
18、进一步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切实提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实施校、院两级培训体系,实现教师培训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加强教师在岗培训,注重教师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各种类型的培训,支持在国内外高校以及国外高校进修学习或攻读学位。老教师和教学督导专家有责任帮助青年教师掌握教学规律和授课技巧。今后学校要经常性开展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活动,每两年举行一次35岁以下青年教师讲课大赛,获奖教师的材料载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职称评聘、岗位晋级的重要依据。强化教研室集体备课制度,以准确把握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确保课堂教学内容统一,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9、建立教师授课资格审核认定制度。新教师上讲台前必须参加岗前培训并经过至少一门课程的教学辅助工作环节,通过授课资格审核认定后,才能承担有关课程的讲授任务。教师的授课资格审核认定每年由教务处和人事处负责。对于教学效果较差、学生反映较大的教师,暂停或取消其授课资格,直至调离工作岗位。
20、教学名师、教授、副教授要积极承担本科教学任务。教学名师、教授、副教授每学年至少为本科生讲授一门课程。积极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承担本科讲课任务或开设学术讲座。
21、完善教师教学考核机制。完善教师教学工作考核细则,建立科学的教师教学考评机制,并将考评结果记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教师职称评聘、评优评先、津贴发放的重要依据。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教师的教学效果在学生评分、教学管理单位及教学督导员评估的基础上综合评定。实行教师教学工作档案制度,教师教学档案记载教师每学年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所授课程、授课时数、指导论文情况、指导实习情况、教学质量情况、教学获奖、教学事故、师德、教风以及发表出版论著等。教师教学工作档案由各学院负责督查,教研室记载存档。教务处、人事处定期不定期组织检查,凡教学质量差的教师,实行教学考核一票否决制。
五、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2、根据学科特点,制定相适应的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确保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的实验技能课程按要求开设。不断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到2007年,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占有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达到80%以上。经管实验教学中心2006年下半年正式运行。
23、加强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结合省“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加强大学物理实验室等基础课实验室建设,加强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大投入力度,有计划地构建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每个专业都要有自己的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基地。健全校、院两级实习管理体制,高度重视毕业实习,规定学生必须按专业要求严格参加实习,保证实习效果。
24、积极推进创新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条件,尽早使全部实验室向学生开放,提倡实践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的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整理、分析有关资料,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学生开展“数学建摸”、“电子设计”等创新活动提供必要条件。学院及有关部门定期举办学术报告会,努力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学术氛围。支持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在国家级、省级、校级等各类竞赛中获奖、在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取得发明专利或其他突出成果的学生,经鉴定后学校给予重奖并授予相应荣誉称号。
25、加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全方位开展暑期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扶贫帮教,文化、卫生、科技扶贫等社会实践活动,举办各种科技文体演讲等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强化教学管理,确保教学的正常秩序
26、改革现有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重心逐步向学院(部)下移。完善以校、院、教研室三级建制,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以院为主的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和完善各项教学工作规章制度和目标管理责任制,真正确立学院是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质量管理的中心。
27、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健全和完善各项教学工作规章制度,做到管理制度健全、执行严格、效果显著。突破制约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进一步深化学分制改革,扩大学生选择专业、课程和教师的范围,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全面发展的学习环境。
28、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高度重视教学管理队伍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对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力度,配备高学历的、懂教学、会管理的管理干部队伍,保证教学工作高效运行,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学校人事部门及教学管理部门定期对教学管理人员进行现代教育、教学管理理论培训,不断提高各级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提高管理水平。学校每年选送教学管理人员参加国内有关研讨会。创造条件,选送教学管理人员出国考察或进修。
29、加强教学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建设和维护校园网络系统、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学资源等数字化教学环境,为广大教师和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化教学创造条件。加大教学信息化建设力度,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大力推进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网络化建设,形成多学科、多课程的网络共享平台。建设仪器设备共享系统和数字化图书馆等,加快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的进程。按照教育规律和课程特点,推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30、推进教学管理及其改革研究。开展教学管理研究是管理人员的基本职责。鼓励教学管理人员结合本职工作撰写论文,研究教学工作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提出教学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职能部门负责制定教学研究规划及分年度实施计划,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组织立项研究,组织校内外、国内外的广泛交流,提高研究水平。
七、健全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
31、学校教务处教学质量管理科负责组织和加强日常和集中性的教学检查、督导、各类评估及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信息反馈等工作,并将信息反馈至相关部门与人员。完善教学督导运行机制。学校教学工作督导委员会,由主管校长任主任,教务处处长任副主任,督导专家20-25人,由教务处负责聘任。
32、健全学生信息员制度。每个班级设立一名教学质量监控学生信息员,学生信息员每周上报一次课堂教学情况,通过他们及时收集、汇总、反馈教学一线信息,为教学管理和教学监控提供参考。
33、健全各级评价的运行机制。制定各教学过程及环节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建立一套指标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教学工作评价方案,建立经常性的教学检查制度。
34、完善教学质量信息系统。加强教学质量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学生评教、专家评教等网上评教系统,实现教学质量评价的网络化、科学化。进一步建立、完善各类教学工作网上评价系统,构建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网络系统,进一步提高网上评估系统的层次和评估工作的效率。
35、完善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监督和反馈机制。完善毕业生质量检查制度,建立健全毕业生质量检查的评价体系、评价方案。各学院要对本院毕业生进行经常性的跟踪调查,学校学生处要定期和不定期开展毕业生情况调查。通过走访用人单位及电话、信函、网上调查、座谈等形式,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并采用问卷调查,毕业生本人自评,学生毕业前的自我评价及毕业生质量抽样调查等方式,掌握毕业生的情况。根据检查了解的情况进行系统化、科学化分析后,向学校有关部门提出调查报告,为教学改革提供反馈意见。
八、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风、校风建设
36、坚持和推进两大课堂互动互补。进一步强化“两大课堂互动互补”的办学特色,第一课堂强化基础课程和交叉学科课程教育,加强交叉学科课程、外语和计算机能力的培养。第二课堂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习和知识竞赛活动,定期举办大学生学术节、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二者互动互补,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37、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继续深化“两课”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坚持在各门课程、各教学环节中贯彻素质教育思想,使学生在受到良好专业教育的同时,创新创业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也得到激发。注重课内教学和课外辅导的有机结合,加强对学生课外活动的引导。加强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
38、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培养。增加人文类选修课程,使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科学精神教育有机结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深化。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拓展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的新空间和新领域。
39、提高大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积极探索大学生自主选择体育活动内容,促进兴趣和个性发展的体育组织形式,帮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方法,为终身锻炼打下基础。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良好的心理品质。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确立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专门机构,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40、树立良好学风。以人为本,建设学生管理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鼓励广大学生热爱学习、勤奋刻苦;完善学生管理约束机制,坚持依法治校、从严执教,严明学习纪律,严格考试管理,杜绝考试舞弊现象,对于违反学校纪律的学生要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发扬优良校风。积极营造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良好的育人环境。注重塑造学校精神和提升学术风气,提炼、凝聚和积淀校园文化传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